劳务调研报告

时间:2024-03-10 16:07:41
劳务调研报告

劳务调研报告

在现在社会,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,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。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,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劳务调研报告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劳务调研报告1

引题:近年来,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、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,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,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。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总结经验,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,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,东宁县、镇、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,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,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《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》为主要手段,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,主要从学历结构、就业意向、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,收集有关材料,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,形成此报告。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,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。供参考。

一、基本情况

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,境内气候温和湿润,素有“塞北小江南”之称,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73.3万亩,地理概貌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。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,农业人口10.2万人,其中农村劳动力6.2万人,农业可用劳动力2.7万人,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,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,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,预计今后10年,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。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.3万人,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.2万人。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.15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,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。

二、劳务输出现状

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、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、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。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: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;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;三是通过亲朋好友、家族介绍转移;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;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。

1、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。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,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,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。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、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,承包耕地4.5万亩,长期雇工4000余人。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,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,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,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,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,劳务收入XX万元。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、华森木业鞋业公司、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。

2、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。发展袋栽木耳4.42亿袋,耳农1.3万户,年产量达1.65万吨干品,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。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-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,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、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。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-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,发展1000万袋,纯收入1800万元。

3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劳动力转移。在全县2.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,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.87万人,占总数的85%,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。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,5年来,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、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,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、汽车驾驶、俄语翻译、食用菌生产技术、汽车维修等专业。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,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,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。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,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-有针对性地培训-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;二是特色培训。根据东宁县地域、民俗、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;三是储备培训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,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,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。

三、存在的问题

近五年,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,但与海林、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,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“四多四少”现象,即自发性务工多,长年性、稳定性务工人少;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,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;县内、国外转移多,县外、国内转移的少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:

1、思想认识不到位。虽然县委、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,但长期以来,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,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、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,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,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。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,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、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,缺乏认真、深入、高效的工作作风。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“小富即安”的思想,仍然抱着“在家千日好,出门一日难”的心态,不愿出门务工,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。

2、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。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、地缘、人际关系网络为主,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。据调查,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,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,但由于自身素质低,文化程度低,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,适应能力较差,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,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,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。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,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,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,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,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,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,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,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。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,缺乏沟通,信息不灵,找不到挣钱门路,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。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,每年除外出务工外,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,属亦工亦农性转移,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,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。

3、专项经费投入不足。一是缺乏工作经费。县、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,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,机构运转困难,束缚着工作开展。二是缺乏培训经费。XX-20xx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,人均仅有450元,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,如汽车驾驶、机械修理、建筑工、电焊工等培训,人均450元便显不足。单一、少量的资金投入,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、师资条件、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,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

制造业、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、新专业的技能培训,严重制约 ……此处隐藏45475个字……府先后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》、《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、发展会员、加强维权的通知》等,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。三是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维权网络,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。目前,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“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”,有296个行政村成立了“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”。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、合肥、苏州、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、计划生育服务中心,开展及时便捷服务;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,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,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。五是不断加强纵、横向劳务合作,与上海、深圳、东莞、郑州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。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,做到了有机构、有编制、有人员、有经费,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。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、政府支持、部门协作、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,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。

劳务调研报告15

一、发展现状

(一)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,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。XX年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,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,总收入可达20xx万元。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,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、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。

(二)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,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。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、装卸力工等体力活,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,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。目前从事装璜、磨工、焊工、车工、钳工、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。

(三)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。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,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,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,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,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。另外,土地的集中,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,又使林、牧、副、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。近年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
(四)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。以前,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,赌博、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,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。劳务经济发展起来,人们没有了闲工夫,都一心想挣钱、一心想发家,扰乱社会治安、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,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。

二、主要问题

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。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,劳务信息渠道不畅,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,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、盲目性和不稳定性。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、地缘、友缘带动为主,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,但进展不快,比例较低,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,没有形成有组织、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。

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。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,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,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。

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。近年来,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,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,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,素质不高。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,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,占总数的86%。

三、对策建议

xx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,现有农村人口2.4万人,农村劳动力1.68万人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,还有着巨大潜力。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(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),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0.3万人,还有0.8万劳动力需要转移,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,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。因此,必须采取得力措施,加大发展力度,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。

1.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。首先,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。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,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,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。其次,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。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,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。使他们认识到:要想生活好,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,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、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,生活就会好起来。再次,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。要通过诚实劳动、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,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,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
2.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。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。要健全组织,明确专人负责,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,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。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,有人管,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。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。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,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、有钱赚,不考察、不了解,就急忙组织人员去,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,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。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,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,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,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,立足有根基,挣钱有把握。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。本地经济不发达,内转人员收入较低,加之市场狭小有限,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。而向发达的大、中城市输出,活好找,钱好赚,收入远远超过本地。

3.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。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,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。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、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“加速器”。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,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,根据市场需求,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,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,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;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,积极推行“订单培训”、“定向培训”、“学校垫资培训”、“跟踪企业培训”、“校企结合培训”等多种培训模式,实行包学技能、包就业、包维权服务等“一条龙”服务的新模式。

4.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。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,要加快小城镇建设,大力发展乡域经济,引导农民就地转移、就地就业。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。我乡农业资源丰富,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、前景广阔,近年来,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、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,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,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、三产业。把农村二、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,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,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。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。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。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,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,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,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。

5.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。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。要与广东等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,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。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。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政,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,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,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;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,提供便利条件。三是留守后方保障服务。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,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,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、依法、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,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。

《劳务调研报告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